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一直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我国有14亿人,数量庞大,因此要求放开人口担心的不是侵犯自由,而是人口结构将可能发生恶性的坍塌。这种普遍性只是一种虚幻的普遍性。
可是,学习西方思想与制度的后发国家,在引进个体自由的制度时,成功的例子却乏善可陈。[33]参见前注[26],〔法〕卢梭书,第17~18页。但是,这一契约的主体既可以说是私家,也可以说是成年家长,因此,家本身内涵的伦理——礼——就成为契约合意的内容,也就是说,参与契约的主体是家长,而非孤立的个体是小康契约的条件之二。这种关系在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就体现为不同的伦理关联,父子之间是慈孝,兄弟之间是悌恭,朋友之间是友信,由此延伸开,无论君臣还是师徒,都以此法则构造相互之间的关系。然而,用中国古代的智慧来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家的问题,还是要回到家,而不是用个体来套家。
到了现代,则是一旦高考得中,就远赴大中城市上大学。[32]参见〔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7~108页。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护法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法治文化建设既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要切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成根深蒂固的法治信仰、良好稳定的法治素养和习以为常的法治生活方式,既需要长期不断的法治宣传教育和道德文化熏陶,更需要在法治实践中锤炼法治精神信仰、培养法治行为习惯。⑨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16年12月9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67页。⑥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求是》,2022年第4期。
⑬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的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加强宪法学习,增强宪法意识,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丰富。
⑬习近平:《关于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18年2月24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18页。①在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它放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来布局和推进。③由此可见,法治和文化、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国家兴衰强弱,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大全民普法守法工作力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没有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和道德滋养的法治,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⑰在法学法治领域坚持和贯彻两个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
从法治角度来理解,它是以文化作为表现形式和内在底蕴的一种法律统治形态和社会行为方式,这两个角度的内容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坚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我国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创作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设,不断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集中体现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⑭其二,两规划一纲要一意见,构建了新征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明确了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社会主义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上层建筑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引领、文化底蕴和理论支撑。
例如,《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专门规定:深入推进全民守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⑩。
着力解决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健全,行政执法体制不完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不规范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专章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容,明确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恪守法治原则,注重对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育,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其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
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对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对我国宪法确认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新时代我们要繁荣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法治文明成果。要深化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体性、系统化、集成化研究,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哲学理念、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和精髓要义等重大文明成果,鉴别良莠、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根。这些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具体要求和根本遵循。
⑮习近平:《关于我国宪法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2018年2月24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15~216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⑫全民普法工作做得是否扎实和具有实效,直接关系到全民守法的实际水准,要提高全民守法意识,必须抓好法治宣传教育和普法工作这个基础性环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⑯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6年7月1日),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一、法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体系,由若干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如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思想、强军思想、外交思想,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⑱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⑳要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和宏大视野对待人类法治文明,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法治文明交流超越法治文明隔阂,以法治文明互鉴超越法治文明冲突,以法治文明包容超越法治文明优越,加强对世界各大法系、各类法治文明中法律传统、法律文化、法治经验、法律方法、法学教育等的比较研究,以开放包容的宏大胸襟汲取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求同存异的比较批判中超越西方法治中心主义,始终保持新时代法治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专题文件的形式,对法治文化建设作出全面规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目标、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重要内容,特别强调要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在法治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